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国际汉语教师?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汉语国际教育背后隐含的社会心理学知识你了解多少?
2016年11月21日,在我院一楼会议室举办了“国际汉语论坛”第三期报告会。本次论坛邀请了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佐斌教授从心理学角度做了主题为《“印象”与汉语国际教育》的报告。刘永琴书记、王葆华教授、李利教授和我院教师、中外研究生共同参加了此次论坛。
佐斌教授首先从汉语国际教育实践者角度解释了心理学中印象的定义,然后与大家分享了文化与社会心理学中印象评价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最后探讨了印象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启示。佐斌教授从个人印象、刻板印象、印象构成和印象形成及影响四个方面重点介绍了印象的心理实质。个人印象评价包括两个维度:社会特征与智能特征,即对待他人的态度与能力表现。在人际认知方面,社会特征影响最大。刻板印象是有关某群体成员特征及其原因的比较固定的概括化观念或想法,具有社会情境性。印象的构成包括:外貌与人格,热情与能力。人们在人际交往时表现出热情优先效应及偏好效应,对他人的评价表现出混合效应及预测效应。印象形成及变化的线索包括基于视觉的生理角度,基于语义的社会角度及基于行为的心理角度。印象可以帮助人简化信息,简化应对,但也会抵制反刻板印象。
心理学上的印象理论对汉语国际教育具有深刻的启示。佐斌教授指出印象是汉语国教育的目的,基础,内容和结果。人即文化,中国人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的意图、功能和价值呈现为印象和形象,而这就是中华文化。汉语国际教育是帮助外国汉语学习者理解中国人的文化活动,汉语既是工具也是载体,都承载着中国文化。培养汉语教师应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印象管理”,充分认识到教师印象言语的巨大作用。佐斌教授提出,“美即是好”,所以汉语教师要从外貌、行为、言谈和举止各个方面做“美好”的汉语国际教育人。在互动环节,在座师生与佐教授展开了深入细致的交流,获益匪浅。
本次论坛佐斌教授介绍的社会心理学印象理论,使在座的师生了解到如何走近不同文化背景的汉语学习者,而且认识到在新时代背景下,汉语国际教师肩负着向汉语学习者展示今日中国之面貌的重大使命。论坛最后,刘永琴书记感谢佐斌教授的精彩发言,印象理论从心理学角度为汉语教师和志愿者的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利于更有成效地开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培养。